迎风换挡,2025年宏观经济展望系列(四):进化——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工厂”新定位
【核心观点】
2024年,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和增加值增速显著加快,凭借投资驱动和出口为中国经济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同时,绿色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中,中国在光伏组件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突破70%,电动汽车出口更跃居世界首位,展示了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全球竞争力。
然而,制造业面临多重深层次挑战。通缩以及部分行业过剩产能压缩企业盈利空间,以及对出口的高度依赖导致国际贸易环境中风险加剧。同时,国内消费疲软与政策支持效果不及预期,进一步突显经济再平衡的迫切需求。
这些问题反映了制造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优化中的内外矛盾。长期以来,投资与出口驱动模式虽然奠定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却带来了资源错配和内需不足的结构性问题。部分产业政策虽然推动了新兴行业发展,但执行过程中的资源分配效率偏低,也加剧了供需失衡的困局。
未来,中国制造业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四个方向突破:
1、绿色制造与创新驱动:加大对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投入,巩固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
2、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通过兼并重组和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
3、激发内需潜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信心,推动内需与外需双轮驱动。
4、国际化与多元化出口战略:优化出口结构,拓展新兴市场,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深化国际合作,应对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风险。
通过多维转型,中国制造业有望突破现有瓶颈,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并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占据更高地位。
【目录】
一、中国制造业的经济基石作用
1、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回升
2、制造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增长动力
3、制造业是国内经济的压舱石
二、传统与创新:产业升级
1、投资驱动的传统优势
2、全球供应链核心:出口导向驱动中国制造业成长
3、战略性行业与绿色产业的崛起
4、研发驱动的加速崛起
三、挑战:国内市场供需失衡与企业盈利困局
1、内部消费疲软与出口依赖
2、产能过剩的困局
3、商品价格通缩与盈利压力
四、解读制造业挑战:经济结构路径依赖与政策性困境
1、经济结构的路径依赖
2、产业政策的意外后果
3、供需错配的现实困境
五、展望:世界工厂升级的路径选择
1、外需回暖不确定,内需改善有潜力
2、从“扩张”驱动到“升级”驱动
【正文】
一、中国制造业的经济基石作用
1、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回升
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支柱,始终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从历史发展看,制造业已从以“高增长驱动”为特征的阶段逐步迈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转型期。尽管近些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相较21世纪初有所放缓,但制造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供需平衡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未变。
特别是在2023至2024年期间,随着重点产业复苏和结构优化,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呈现出稳步回升的态势(图1),充分体现了其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强大支撑力和对经济韧性的关键贡献。
2、制造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增长动力
制造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并展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2024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不仅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低迷水平,也明显快于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图2)。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推动,新能源、电动车、芯片制造等高科技领域成为投资重点,体现出制造业在向高附加值与技术驱动型发展的转型中展现的强劲活力。
3、制造业是国内经济的压舱石
制造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与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前行。尽管制造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所取代,但服务业的成长依然依赖于强大的工业支撑。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疲软的背景下,制造业展现出更为稳定的经济贡献,成为国内经济的“压舱石”,有效维护了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图3)。
二、传统与创新:产业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以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为核心模式,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还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关键位置。进入2024年,中国制造业在延续传统优势的同时,逐步向新能源、电动汽车、光伏等战略性新兴领域迈进,形成了传统模式与新兴优势相结合的独特格局。
1、投资驱动的传统优势
中国制造业凭借投资驱动模式,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培育和政策支持,构建了高度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这一模式不仅巩固了制造业在国内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还奠定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重要角色。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四分之一以上,彰显出其传统优势的韧性和规模化竞争力(图4)。
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依托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高速推进,实现了钢铁产能的迅速扩张,目前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图5)。如此庞大的产能不仅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需求提供了支持,还通过钢材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支柱。
2、全球供应链核心:出口导向驱动中国制造业成长
2024年,中国制造业中对出口依赖度较高的子行业(出口交货值占总营收2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快于其他行业(图6)。这一趋势表明,出口增长仍是推动制造业需求的关键动力。通过持续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中国制造业不仅稳固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更为国内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活力。
然而,高度依赖出口的模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优化出口结构和拓展新兴市场来提升抗风险能力。
3、战略性行业与绿色产业的崛起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光伏等战略性新兴行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电动汽车产业为例,在2021年之前,中国仍处于电动汽车贸易逆差状态。但自2021年起,国内电动汽车制造能力迅速提升,不仅成功扭转逆差局面,还实现了显著的贸易顺差(图7)。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已超越日本、德国和韩国,跃居全球首位。每出口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来自中国。这一成就不仅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的领先地位,也展现了其在技术创新和绿色制造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此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中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已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稳居全球光伏产业链的核心地位。这些绿色产业的突破不仅大幅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战略性新兴行业将在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4、研发驱动的加速崛起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21年突破2.4%,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图8)。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也为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能力。例如,在锂电池(图9)和半导体制造(图10)领域,中国技术水平快速提升,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这不仅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强化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挑战:国内市场供需失衡与企业盈利困局
1、内部消费疲软与出口依赖
国内消费需求疲软已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尽管政府近年来推出多项政策以推动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但增长效果仍然有限。其中,房地产业下行是关键因素之一:房价持续下跌导致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图11),严重削弱了消费能力。此外,社会保障改革进展缓慢,也未能有效提振居民的消费信心。这些因素共同抑制了制造业内需驱动的潜力,使其对出口的高度依赖进一步加剧,增加了行业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的脆弱性。
与此同时,在发达经济体需求减弱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但近年来贸易依存度仍保持在33%以上(图12)。这种对外需的高度依赖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东南亚国家频繁对中国商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显著增加了出口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风险。另一方面,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和摩擦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制造业对全球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强,增加了行业应对外部冲击的难度。
2、产能过剩的困局
中国制造业的部分行业正受到产能过剩问题的困扰。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产能扩张与市场竞争加剧,不仅导致产品价格长期走低,还严重侵蚀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图13)。以钢铁行业为例,过剩产能叠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令企业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1至9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利润总额持续为负,其中9月亏损额达171亿元,较8月的142亿元进一步扩大。
3、商品价格通缩与盈利压力
2024年1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5.8%,优于GDP增速,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却同比下降3.5%,凸显出产出增长与盈利能力之间的显著脱节(图14)。这一现象主要源于过剩供给引发的商品价格通缩,对企业利润形成了持续的压制,进一步削弱了行业整体盈利水平。
制造业子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持续下滑(图15),不仅严重侵蚀企业盈利能力,还进一步削弱了现金流的稳定性。这种持续的盈利压力可能使企业在财务运作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并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可能性。
四、解读制造业挑战:经济结构路径依赖与政策性困境
1、经济结构的路径依赖
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曾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引擎,但这一模式导致经济对外需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程度过高,逐渐暴露出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深层次矛盾,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作为全球工业强国,中国制造业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在国际市场中保持显著竞争力。然而,这种优势主要依赖于严格的成本控制策略。由于制造业原材料多为大宗商品,其价格波动难以掌控,企业通常通过降低人工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以摊薄固定成本。这一策略虽有效助力出口增长,但也对供需两端产生了深远影响:
(1)供给端:大规模生产导致市场商品供给持续增加,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
(2)需求端:工资增长缓慢限制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削弱内需增长动力,同时低收入预期抑制了消费信心,进一步加剧内需疲软问题。
这种以“降成本、扩生产”为核心的模式虽然强化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但也导致国内商品价格持续低迷。自2022年以来,中国的PPI(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长期低于欧美日韩水平(图16)。在激烈的低价竞争环境中,工业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形成了“规模扩大—盈利承压”的恶性循环。
要摆脱这一路径依赖,中国经济亟需通过提升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结构和推动产业转型,来构建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2、产业政策的意外后果
中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低息融资等政策手段推动战略性行业发展,这些措施在加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部分政策的泛化和执行偏差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进一步加剧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2024年初,国家发改委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狠抓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明确指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些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受订单不足、库存偏高、成本高企等影响,企业生存发展面临较大压力”。这表明,尽管政策初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但在具体执行中,由于规划不精准或调整不灵活,部分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反而受到抑制,导致产能无序扩张与市场竞争失衡。
3、供需错配的现实困境
市场需求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制造业企业在扩张产能时面临资金和时间投入的双重滞后问题。企业通常倾向于追求规模扩张,但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往往忽视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当市场需求未能同步增长时,供给与需求的时间错位愈发突出,导致过剩产能和库存积压问题的加剧。
以制造业PMI中新订单指数为需求变化的表征,将库存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
(1)主动补库:需求增长,库存增速上升;
(2)被动补库:需求下降,库存增速上升;
(3)主动去库:需求下降,库存增速下降;
(4)被动去库:需求回升,库存增速下降。
在上述库存周期中,中国制造业的投资行为通常集中在主动补库末期和被动补库初期,即需求已经见顶或开始下滑的阶段(图17)。这种滞后性导致新增产能的投放与市场实际需求出现明显错位,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此外,作为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生产者,中国制造业的供给需要满足全球商品需求,这使得准确衡量需求变得更加复杂。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波动难以预测,企业在制定生产和投资计划时往往更多依赖国内需求变化。而中国制造企业通常对国内市场需求反应较敏锐,并根据国内政策进行产能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
五、展望:世界工厂升级的路径选择
1、外需回暖不确定,内需改善有潜力
2024年,中国制造业需求呈现外需回暖与内需走弱的双重特征。出口增速同比回升至正区间,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同比增速较2023年有所放缓,整体内外需依然处于历年来的弱复苏状态(图18)。
展望2025年,中国制造业的内需有望改善,但外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出口动力可能减弱。
(1)内需:
政策支持持续释放积极信号。例如,“以旧换新”政策的推进带动了9月和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提升,表明针对性的消费补贴政策对短期消费的显著拉动效果。此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稳定房地产市场等措施,旨在长期改善居民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
(2)外需:
随着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可能对中国出口造成冲击。同时,部分国家对中国商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也将削弱出口动能。在外需可能回落的背景下,政策支持成为提振内需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
2、从“扩张”驱动到“升级”驱动
在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未来,无论是增加值还是固定资产投资,都将从“扩张”驱动逐步转向“升级”驱动。多维转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已在绿色制造领域确立全球领先地位,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市场议价能力:
(2)产业结构调整与整合
优化产业结构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核心:
(3)内需驱动与服务业提升
内需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需通过以下措施增强:
(4)国际化与多元化出口战略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制造业需要深化全球布局:
黑色产业研究服务部 :“迎风换挡,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系列:
(一)大宗商品篇:《承压:从金属价格分化看经济动能转型》 齐兴华
(二)房地产篇:《寻底:政策驱动楼市回暖但复苏仍面挑战》肖斐帆
(三)基建篇:《托底:化债压力下基建投资与稳增长的平衡术》 周涵颖
(四)制造业篇:《进化: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工厂”新定位》 周涵颖
(五)出口篇:《破局:中国出口重塑全球贸易版图》齐兴华
(六)出海篇:《出海:中国企业全球产业链布局再突破》肖斐帆
(七)全球经济篇:《重构:全球经济波动和分化下的中国应变》齐兴华
(八)国内政策篇:《稳进:国内经济政策调整应对内外挑战》周涵颖